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4-2005学年“主题读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主题读书活动>>2004-2005学年“主题读书活动”>>正文
留一颗感恩的心
2008-11-24 00:00  

——看《活着的一万个理由》有感

03应用心理学 欧阳靖

“你知道吗?活着的理由有一万个!”当小小的作者听了很老很老的奶奶这句话后,她就决心收集每一个关于活着的理由。渐渐,小女孩长大了,而她那小小的本子上已经不止一万活着的理由了。每一个理由都不同,然而每一个理由都是如此美丽。一万个活着的理由,就像一万颗感恩的心,一路陪伴着每一道生命的风景,风光无限。

看毕淑敏的散文,总有一种轻易流泪的冲动。不是脆弱的表现,而是,那种平实无华感恩的心情总能在悄无声息中将人急躁的灵魂溶入其中,变得宁静而柔顺。在烦嚣的都市中,人们总是抱怨地生活在对物质追求的欲望里,心灵在变得庸俗,一点一滴地消磨了所有关于美好的概念。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收起了所有的笑容,冷漠而行色匆匆地走进陌生的人群,在人潮汹涌中,心灵渐渐变得麻木,遗忘了陌生人笑容中的温暖;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是抱怨所得的贫乏,喋喋不休地抱怨房子太小,工资太低,生活太差,总是在一次有一次的不满意中忽略了天空的广阔,大海的湛蓝,花草的芬芳。习惯了这样一种忽略,生命中活力的色彩逐渐流失,怀着一颗不感恩,不懂得珍惜,不会发觉美好的心,我们迷失在了自己的追求里。或许我们会看着一间豪华的大房子,感受着一种莫名的失落,更或许,我们会拥挤在一间小房子中,感受着双倍的失落。毕竟,生活不是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的,追求的最终结果可能会一无所有,当心灵的充实感也消失的荡漾无存时,我们的灵魂还剩多少?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不在施与,学会了面对一张张渴望的脸,最终冷漠而坚强的离去。同情心——心底中最柔软的部分被妥当的保护了,还是被遗弃在了心灵的荒芜中,不再给予甘露的滋润,让它逐渐枯萎。是不是,我们可以骄傲地宣布,我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于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不再给予别人帮助?是不是,我们不需要体会感恩的心情,于是,我们理直气壮地拒绝给予别人对自己感恩的机会?是不是,我们已经变得足够坚强,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不再被感动,学会了没有眼泪……

我们到底生活在了什么样的社会里?拥有着什么样的心情?不是意味着物质的高度发达必定精神严重匮乏;不是意味着物质追求的同时必定精神文明陨落在破灭的边缘;不是意味着物质富裕的社会必定有一个千疮百孔的精神面貌。物质与精神从来就不存在这样一种荒谬的反比例关系,无论物质社会如何变化,精神领域始终是人类思想中纯净的地方,灵魂的领袖,心灵的家园。这就好比无论我们的生活环境如何变化,生活境遇如何不同,顺境逆境如何交替出现,我们始终坚信自己那一个活着的理由一样。活着的理由,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信念,不是那样一个单纯的理想的实现,这是一个人生态度的支撑点,一个支撑着我们在生命的任何时候都微笑对待每一道或美丽,或残缺的风景。这是一颗感恩的心,是对社会,对人性总充满美好向往的心灵态度,无可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功利主义无可避免地为这个社会抹上了颜色,是的,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也会被无意识地灌输着关于财富,权利,成功的概念。是的,我们身陷其中。然而,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心灵因这样的理由被理所当然地侵蚀,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从此变得绝望。我们的追逐过程,只是在乎实现自身价值的所在。社会上所处位置的高低也只是一种衡量的标准,无论是在成功的颠峰眺望世界,还是失败的低谷仰望天空,我们都应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看待每一处身边的风景,每一寸脚下的大地。无论生活平庸与否,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我们对社会的责任不变,我们对社会的美好充满追求的渴望,我们就应该位自己的心灵家园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留下了这样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为自己留下了不止一万个活着的理由。

 下一页 [1 2 3 4]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