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6-2007学年“主题读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主题读书活动>>2006-2007学年“主题读书活动”>>正文
《论语》精神 流芳百世
2008-11-24 00:00  

06中文1班杨莹

一部《论语》,其思想内蕴的精深,不仅是儒家重要的典籍,更影响了历代各家学术流派的产生与发展,切流传至今,成为传统文化学说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它的影响是既深而且广的,特别是其中的几种重要精神有思想精萃,对现今社会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仁”的思想

孔子以为,仁不仅在贵族中适用,还能在群众中普遍适用。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提出过“泛爱众”的要求,就是要用爱心对待被剥削的劳动群众。孔子的马厩失火时,孔子只关心“伤人乎”(《论语·乡党》)而没有问马,可见孔子对当时处于被压迫阶级的养马的奴隶的人道关心,不仅显示他爱人的广泛性与普遍性,也说明了他对待自己学说的严肃性与认真性。可想而知,在当时等级森严、阶级压迫近乎残酷的春秋时代,孔子对被压迫阶级作出“仁”的关爱是多么难得的。

子贡曾经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河如?可谓仁乎?”孔子答道:“河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当时的他认为能够博施济众的人不单只是仁,而是近乎圣了。他自己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他主张:“近取譬。”即将心比心。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达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都是说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高度处处为别人着想,从而努力实现别人的立与达,这才是“仁”的表现。

在待人接物方面,孔子也作出了较明确的阐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意思就是明明别人来骗自己,可是不给人当面难堪,为“不逆诈”;明知对方满口谎言,但姑且就让他骗,以满足其期望与要求,设法感化他,让从此为善,不诳不欺;但到了该揭穿的时候就该揭穿他了,并对其加以教育。“不亿”就是不随便估计、推测对方的心思;“不信”就是不信任、怀疑对方的举止言行。孔子提出在待人接物上,不要主观的太相信,也不需要客观的太不相信,人如果有这样的胸襟与修养,就足够称得上是个有道德的公民了。能在社会上立足。

 下一页 [1 2 3 4 5]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