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4年10月第二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4年10月第二期文章精选>>正文
阅读中的拾遗
2008-10-28 00:00  

作者:纪讯

--评电影《子夜》对冯云卿归宿的处理

茅盾作品《子夜》对冯云卿作了很好的刻画,为我们了解20世纪30年代地主阶级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原著写到冯的发迹、逃命、败落等命数,但对冯的归宿却没有交代,为读者的阅读留下了一个谜。但在其改编电影中,冯的归宿却被无中生有了——冯走了上吊的不归路。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电影的改编当然也是对作品的一种阅读,因此从无归宿到有归宿,给予冯一个死的结局本来并无可厚非,可以说也是对原著一种必要的拾遗,表现出对作品更深层次的阅读。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种结局是否可信?一部电影改编的成功与否,忠实于原著并不是关键,关键是看它有无继承原著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有无保持独立不羁的人文精神?冯的结局是否遗漏了这些问题呢?下面我们来作分析。

冯云卿是清末的半个举人,靠盘剥农民起家,通过巴结军阀又一举挤上家乡的“政治舞台”,利用官方关系发展原来的“高利贷网”从而达到他在农村的势力高峰。但好景不长,农民运动迫使他逃到上海去打公馆。在上海,他失去了适合他生存的封建制度的土壤。他在乡下敢放高利贷,但要在上海放印子钱,他还不够格。公债市场的风云变幻,也给了他狠命的打击。冯也成了大金融家、大买办资产阶级手中的玩物。他一下子面临着农民暴动与资本主义畸形发展带来的双面夹攻,受此冲击的他该向何方?我认为向资本家靠拢以继续做公债最符合他的投机心理了。

“根的失落”与求财生存的矛盾引起了冯性格的变化。冯挟款来到上海就成了小人物,身份地位的落差暴露出他的软弱与屈服。冯首先对损伤他的人格尊严并被认为使他倒霉运的姨太太学会了忍让,继而崇尚“诗礼传家”的他对女儿冯眉卿的浪荡也作出了妥协。他要在屈服中寻求生存之道,原著表现这一点的是,冯教唆女儿施展美人计,送入赵伯韬的虎口;继而在“竹帘上屋面,主人要发财”的迷信中,一万多两他原本死守着给女儿做嫁妆用的银子依然成了他发财梦的牺牲品,最后落得倾家荡产。从这些来看,冯已无力招架钱的诱惑,也没有孤身奋战立足在上海的能力了。他必须屈服,这种屈服不是胯下之辱,而是奴才的低头。为能“赖活”着他还需要什么,这是不言而喻的。

依傍帝国主义的势力,为虎作伥是当时许多地主的转变。冯云卿的屈服,以及他的幻想,还有他讨好军阀的媚骨,说到底是在为冯云卿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提供了可能。而且电影中,既然冯眉卿成了赵伯韬的“贴身小蜜”,为赵伯韬所宠,冯就没有梦想过“女贵父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综合这些因素可以看出,冯云卿在电影中不应该一死了之,而是成为一个彻底的投机者,不仅是公债投机者,也是政治投机者。他在倾家荡产后走的路应该是依靠女儿,屈伏为“赵伯韬的狗”,从而企图从他的身上分一杯残羹,苟延他的生命,挂着赵伯韬的岳父大人的头衔,虽为赵所不屑,亦甘于奴性、自得其乐、麻木而更加残酷。这样才符合和深化文本的主题,也为30年代的无产阶级斗争指出了更清晰的革命对象以及坚定人们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帝国主义的奴才也比奴隶主的奴才“进化”不少!

对原著的改编,电影《子夜》显然应该抱着严谨态度,再现原著精神。因此我们在必须用科学的眼光来观看它,对待它的拾遗。阅读中的拾遗至少应该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和有利于深化主题,才能称得上一种成熟的拾遗。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