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5年11月第十一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5年11月第十一期文章精选>>正文
理论•良知
2009-11-13 00:00  

理论•良知


李雄珍

不久前曾看到张结海的一篇文章《什么让你如此冷漠》,作者在开篇便给我们出了道很有分量的选择题:

一个大雪纷飞、异常寒冷的下午,你在下班回家的途中遇到一个失去双腿的残疾乞丐。乞丐穿着单薄,你注意到他浑身发抖。假设你是一位极富有金钱、极富有怜悯、极富有慷慨的“三富好人”,你将——

A、把他接到你家过冬。

B、给他足够的钱,让他到旅店过冬。

C、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上海的一个小区。一对住在那个小区里的美国夫妇选择了A,结果遭到邻居们的一致反对,最后甚至出动了居委会和警察。美国夫妇迫于邻居们的强大压力只好给那位乞丐装上了假肢,给他另租了套小房子,让他搬出了他们自己的住处。事后这对美国夫妇在接受采访时留给我们一句发人深思的话:我们居住在中国就要尊重这里的文化。

透过张结海笔下的《什么让你如此冷漠》,我们可以发现现在都有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充斥在我们的“礼仪之邦”里;可以发现我们都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我们“文明古国”的称谓。那便是:心灵似乎已经破碎,眼泪似乎已经哭干,良心似乎已经贬值,相助似乎已成陷阱,好人似乎全是傻瓜,英雄似乎都是小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省:所谓的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就是这样的吗?

犹太人有一部《圣经》,人人必读;阿拉伯人有一部《古兰经》,人人必读;中国人应该有一部什么?《论语》,还是《老子》?这个问题很有分量。史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现代看重经典的人,也有“一部《论语》、一篇《老子》足矣”的感慨。在一些西方人看来,有三个伟人三本大书令人景仰,那就是孔子、苏格拉底与耶稣,《论语》、《辩白》与《福音书》。由此可见《论语》的厚重,不能说《论语》中的观念在今天都说得通,但它所提倡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还是很值得我们继承的。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是《论语》的最后这一句。不读《论语》之言,无以知孔子其人。不知孔子其人,则无以知中国之人。孔子则赋予自己以“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他把自我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起来。他认为人生要有意义,就要弘道、践道、改造社会。所以在那礼崩乐坏、浊浪滚滚、战乱频仍的时代,他东奔西走,游说天下,聚徒讲学,广播天道,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不忍离人群自享天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是时代的良知!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诉我们: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君子。“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可见,孔子对于“为人”的重视远远超过为学。当今社会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冷漠现象就是因为君子太少,小人太多。这都和道德认识有关,所谓的道德认识,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种良知。

良知,就是说:一个人不但意识到其责任,而且在更高的道德境界上承担责任,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比如深圳文艺工作者丛飞,供养170多个贫困孩子读书,捐资达300多万。“因为别人帮助了我,我肯定要帮助别人。”“别人给我一口饭,我要还别人一碗肉。”这是徐本禹在日记里写下的话;武汉大学桂希恩教授不闻“艾”色变,为防患艾滋病的事业奔走于各地,甚至把艾滋病人接到家里来照顾。他们都感动了中国,也拷问了人们的良知。

良知泯灭的人,不但不会担当道义,还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在丛飞生病并没钱付医药费期间,一位曾经接受过丛飞资助的大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所图的。我现在每月不过三四千元钱,没有帮助他的能力。”如此不知知恩图报,并且对帮助过他的人抱以质疑,他伤害的就不仅仅是丛飞了,而是像丛飞那一类热心人。桂希恩教授把艾滋病接到家里来照顾的时候也遭到邻居们的强烈抗议,邻居们都是“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只要“事不关己”就可以“高高挂起”。这真的是“事不关己”吗?

不论古今中外,人们总有一种期盼,希望在一个幸运的时刻,能够与一种真诚相遇;期盼总有一些真理,能够放诸四海而皆准。而当我们打开《论语》的时候,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幸运的时刻。让我们打开《论语》,倾听一位千年老人,万岁童子的絮谈。他的智慧如此深刻,心胸如此坦诚,生性如此好学,禀赋如此天真,良知是如此的清白。在礼崩乐坏之际,唯孔子是时代的良知,那是一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纯真良知。

有人说过:清白的良知是一个温柔的枕头,枕着它我们得以安然入眠。的确,为人处事需要有一份良知,一千种理论有时也不如一份良知!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