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6年5月第十五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6年5月第十五期文章精选>>正文
自由言说与道德限制
2009-11-10 00:00  
自由言说与道德限制
字体设置:-- 发布时间:2009-11-10 阅读次数:47 次 返回列表

张一氏

18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我并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的这句话描述了理想中的民主社会公民争取实现话语权的自然状态,启发人们更深入地思考自由言说的价值。只是不知道,古往今来中外各国究竟还有多少贤人志士为着争取一份说话的自由而作过多少回殊死的浴血奋战呢?

然而,在21世纪的朝阳普照下,世人借助于电脑和网络,几乎可以说是在一夜之间便实现了这一心中的梦想,真切地找到了一方自由言说的天地——博客。据网民的评论,普遍认为网络聊天、上论坛发帖子已经不再是一件赶时髦的酷事了,当下能够在人们面前拿出来炫耀的是你有多少个博友、博客点击率是多少!于是,在一片惊叹声中,博客犹如太阳风一样肆无忌惮地席卷了远去的一年,而且还有人预言:“博客将是2006年全球互联网一股不可阴挡的潮流。”这一股潮流就如同一个聚变的空间,突然之间便可以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直接令传统的言论方式相形见拙。

站在博客的候客厅里,你将发觉它言论的自由度、时效性与传统的传媒相比较,真有如皓月之于萤火、鲲鹏之于麻雀呀。也恰恰是因为它言论的自由化,便赋予了它的主人能够实现极度的真实性或极度的虚伪性的可能性。人们甚至于可以在他们所贴上去的文字的字里行间读出一种质感,读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一个切切实实的人的存在,当然,这个被竖立起来的“人”大多数时候是女性形象。用韩石山先生在《博客,还是博闺》一文中的话说便是:“不光争取能看到她姣美的面容,还能看到她洁白的胴体。”我不禁要问一问:自由言说的私人化、随意性一旦达到了如此之高的纯度后,自由言说依然是自由的吗?正如高纯度的巧克力是苦涩的一样,太纯的自由言说亦只能够适得其反,变得不再自由。主人或为游客的数量所束缚,或为献媚卖傻的心态所熬累……这便不可避免地在博客中充斥着无数庸俗的低级“趣味”或虚情假意的千姿百媚。或许,此时的自由早已质变为滥情的流毒而不再是为了思想的自由表达了。

人们说:“谎言重复上千遍就会变成真理。”但是,如果一个人每天都乐此不疲地在一个个谎言里制造着一个个新的谎言的话,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还能从什么地方去体味真实的感动?一个人,昧良心的话说得多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真诚的能力,只是不知道其自身道德会不会生茧子?精神会不会被麻醉?假若回答是肯定的话,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博客便是断送和埋葬全人类精神和道德的一个大坟墓!

众所周知,博客作为网络日记也不可或缺地具有它的开放性,即允许有条件的人们以“游客”等身份进进出出。人们的留言或评论亦是可以匿名、假名的,既然你可以在博客上公然地对全世界承诺无数的谎言,那么全人类亦未尝不可对你作一个或吹捧或诋毁的论说。也许这正是整个网络共有的流弊吧。就如同一柄永恒的双刃剑一样,它在为普通的绝大多数人提供了话语空间的同时,也为一部分热爱作秀的人搭建了舞台,更为具有极强言说欲望的人群筑起了一个可以消除后顾之忧的堡垒。于是乎,真实世界里一个又一个自我的标榜,相互追捧或棒打便五花八门地相继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想象力。忘记了谁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你一不小心“游”进了别人的博客厅里却满腹怨言的话,来一番“腹诽”或“腹骂”是谁也拿你没办法的,但是你一旦在留言或评论处随意张口便粗言秽语喷将出来的话,就成了一种挑衅和谩骂了。这种凭借着现实的虚幻所构建起来的言论者,虽然逃避了对方的回应和公众的裁判,且还有滋有味地做起了堪称懦夫的“勇士”来。殊不知,道德的意义正是在于维持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可持续性。如此这般地带着面具在骂街的自由言说,其实是对道德意义的蔑视,其毫无道德的本质早已是不言而喻的了。

这种突破了道德限制的自由言说,在主客人两者中都种下了无聊、颓废的共同心理感受,直接造成了言说者的平面化。他们宁愿去做虚无的奴隶,活成一个平板到极致的人,也从不肯分裂自己、正视自己,让每一个不同质的层面都立起来,活成一个立体的人,不再把依附于肉体上的本该活泼的生命,弄得好像被腌过一样,使所有光彩夺目、魅力四射的生命元素,经此一腌制,都被酸腐掉,变成了次品、废品。我当然没有兴趣去预测2006年终结时,中国究竟会出产多少这样的无用产品,仅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自由言说的家园里多栽种一些思想的参天大树,多为过往的游客们洒下方寸的道德之荫,而不是一味地在时光的流逝中沉沦、堕落,任由田园荒废道德蒙垢。自然而然,这就需要人们耐心一点而不是浮躁冲动,真诚一点而不是花哨肤浅地去关注人类的生存、情感、心灵、精神等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也更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大老实的态度和一颗工匠般朴素的心,而决非那种踏着道德的脊梁作撒旦式的诅咒。

古语有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现在人们已经拥有了一个无奇不有而又可以无话不说的自由空间后,人们是否可以稍微观照一下自己的灵魂,对道德略加重视一些呢?

收藏 打印 刷新 顶部 返回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