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6年10月第十八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6年10月第十八期文章精选>>正文
梦魇千年
2009-11-09 00:00  

莫忘忧

人海漂荡,俗世万斛,我心中无故溢出渺远的祈盼,祈盼能与文化的“失乐园”紧紧相拥,不离不弃。那“失乐园”里的文化碎片,像暗影似的投影在褪色的遥远年代,于是我似乎听见朴色的笙萧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那沉淀千年文化的梦魇,唱断一切繁华。

——题记

凭着黯淡的追忆,所有的故事都在褪色,所有的繁华都被风化。那黯淡的追忆记载了摩亨佐·达罗废墟在印度河畔的嬉笑,烙下了东方柬埔寨的陨落,迁徙了西方阿特兰提斯城昼夜间的湮没……岁月是忍隐的,是一种历遍大千后的静默。蓦然回首,却不知道那中华厚重的千年文化是否已乘黄鹤远去,一去不复返,空留零星的碎片?

曾几何时,中华神圣的土地孕育了璀璨的风流古迹,它雷霆万钧,威烈浩荡,气吞万里如虎。如今,它还在,却孤独地守望一份文化的沉重,气若如丝,若隐若现。而在它走过的千年廊桥上,玉人是否仍在持箫引歌?我不敢揣测,只依稀可辨那铅华洗尽的曲调:一缕烟/一片山/一抹云影,一弦月/一座小桥/几道水痕,一丝雨/几株芍药/晓风残月……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其实,在繁华与颓败之间,疼痛的不只是影子,还有一颗颗扎根于中华大地的灼热的心。那疼痛覆盖了长江的血脉,投进了黄河的怀抱,溶入了民族的心魂。

仰望古意沧桑的文化蹀躞 ,我们怀念那曾经承载着千百年文化的巍峨古城,但怀念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像早已流失或逐渐磨灭的估古迹风流,不复存在。

弗洛姆曾经说过,最令人悲哀的是,当我们在睡梦中听到自己良心的呼唤时,却不能马上行动;而当我们在醒来后能采取行动时,又忘了在梦中的觉悟。遥想当年,王道士不知羞耻地变卖国宝,用他卑微可耻的灵魂亵渎了敦煌莫高窟的圣洁。他曾肆意地用石灰的苍白粉刷中华文化的瑰宝,于是,许多洞窟里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苍白。而那些他认为婀娜体态过于招摇、柔媚的浅笑甚为尴尬的塑像,在几个铁锤的挥动下,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媚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更让人气愤的是,他居然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银圆,让他们把难以估计的敦煌文物一箱箱的运走。一路泥泞一路唏嘘,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洒在异国他乡,魂空归。

废墟,苍凉,寂寞,文化常常在这里出发;张扬,热闹,精致,文化常常在这里转折。曾经,千佛洞内,技艺精湛的画师正挥毫弄墨,布达拉宫—大昭寺在夕曛下灼灼生辉,平遥古城在繁花中欣然展颜……然而,佛洞中的绚丽色彩日益变淡,石壁也起甲脱落了,布达拉宫在终年泡在朔风、冷霜当中日渐黯淡,而平遥古城的淳朴则惨遭“现代化”的侵蚀---当地人们为建新屋拆除了大片的古典建筑……许许多多曾经的璀璨,已开始了坠落的旅途,没有声音,没有预兆。

在现代物质享乐凌驾于守护文化沉淀的残酷现实当中,沈园的梅、兰、菊、竹早已失去了昔时的蓊郁,红楼古宅的高檐琉璃也早已忘却了文化的厚重。曾经那“玩梁园月,饮东京酒,赏洛阳花,攀章台柳”的潇洒,如今只剩下梦回时的索然。

 下一页 [1 2 3]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