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6年11月第十九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6年11月第十九期文章精选>>正文
敢疑善解与漫骂乱批
2009-11-06 00:00  

“文人相轻”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古之圣人几乎是盖棺论定一锤敲定“文人相轻” “作贱了文苑”,丝毫见不得人,败坏了文坛的清誉。所谓“夫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便是铁的证据。

其实不然,正如世界上一切辩证的事物一般,“文人相轻”也有着利与弊相互交织的两面性。“敢疑善解”与“漫骂乱批”就是“文人相轻”这把双刃剑的两个不同的刀锋。这两种现象一直存在于文坛的方方面面,矛盾而统一。他们的关系很多时候可以用一个翘翘板来形容,有时我高,有时你高,谁都脱不了关系。而各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更像一只只大手,施展压力于无形,使“文人相轻”永远都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推动文化车轮不断朝前驶去。

先谈一下敢疑善解。敢疑善解是做学问的真正态度,“人应该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这是不错的,文人更应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这也是不错的。”作为感觉最敏锐、眼光最犀利、思想最深刻的文人,他们“遇见所是和所爱的,他就拥抱,遇见所非和所憎的,他就反驳。”从懂事起,我们就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明白做学问要有怀疑的态度。有了怀疑,这是好事。有了怀疑,在“文人相轻”里,我们倒是能更清楚明了地看清楚文章,好在哪里坏在哪里,一目了然。才能发现文人和文章的份量有多少。一个真正有才华的文人,还是欢迎别人对他善意的批评的,连这都做不到的话,他也不配取得别人的赞扬。文人间相互不服气,互相批评,纵有吹毛求疵之嫌,或过火之处,但至少能指出对方一些缺点,总比相互吹捧,彼此抬举而对文人自身更有启迪之处。文人们对与自己不同派别不同观点的“文坛异己”,甚至自己的至交,如果能永远都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怀疑态度去看待世界万物,以怀疑的态度考研别人的文治,并从中挑出问题,著书立说,以己所长,轻人所短,取长补短,那中国文坛将会如日中天,热闹非凡。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曾说:“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个坏公民。”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惧怕当“坏公民”而放弃了敢疑善解。相反,他承认“文人相轻”中有正义的一笔,反对以“文人相轻”的罪名扼杀文人之间的尖锐批评——“今年的所谓‘文人相轻’,不但是混淆黑白的口号,掩护着文坛的昏暗,也在给有一些人‘挂着羊头卖着狗肉’的。”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笔伐,不断地表现那几乎是“骂人”的“文人相轻”,上至他的老师章太炎,下至同仁胡适、林语堂、沈从文等,无一不在被“骂”之列。也正是鲁迅先生这样“砭锢弊常取类型,论时事不留面子”的严谨的做学问态度,才使当时的文坛百家争鸣,你追我赶;才使文人危机感遍地存在,不断地创作完善自己的文本,不断地诞生佳作,流传给后人。这就像“沙丁鱼之所以长寿,就在于他们相互不安宁,相互碰撞不停而不断激活了生命潜能。”

 下一页 [1 2 3]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