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7年05月第二十二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7年05月第二十二期文章精选>>正文
佛学的集大成者
2008-12-04 00:00  

佛学的集大成者


----禅宗六祖惠能

陈明贤

缘起:去年底,在有“岭南第一圣域”之称的千年古刹新兴县国恩寺发掘出佛门至宝舍利子,这也是广东首次以考古发掘形式发现舍利子,霎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消息。有专家学者认为:这些舍利子有可能是初祖达摩从印度带到中国的释迦舍利,然后代代相传,传到六祖惠能被秘密带回故乡国恩寺的;可能是六祖为报答父母恩而将舍利子埋在报恩塔基下,作为镇塔之宝;也可能是二祖到五祖某个祖师的舍利。种种的推测和报道撩起了我们对这位东方哲圣的兴趣。

惠能来自广东新兴县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腹无文墨,却胸怀苍生,以其高超的悟性参悟了佛理,集佛学之大成,并揉合了儒道思想,开创了佛学的新纪元,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山野樵夫,惠能却以超人的悟性参透了深博的佛学玄理。针对同门大师兄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针锋相对作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认为拂拭了心灵的污秽,不要使纯洁之心沾上灰尘,则心如一轮明月,皎洁明亮。惠能则认为,本来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又从哪儿去沾染尘埃呢?惠能的偈直悟本心,泯弃了物我相对的观念,显然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上悟道的,因此能得到五祖弘忍的赞赏并付与达摩祖师的衣钵,成为佛教的第六代宗祖。惠能的这首偈子不仅是佛教禅宗最有名的偈语,也是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禅意诗。

惠能的禅道暗蕴了儒家的人文精神和老庄玄学的人生态度,并付诸日常修行中。惠能曾提出的“人有南北,佛性却无南北”、“下下人有上上智”,即人有南北之别,但学问无南北之分,无分等级,人人皆有追求学问的权利。这与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陈规,倡导平民教育相类似。又如,惠能曾令其弟子回新兴国恩寺修建报恩塔来报答父母的生育之恩,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儒家“孝”的思想。

惠能的禅道以及有些行为也蕴涵了老庄玄学的人生态度,如:“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等思想体现了老庄清净无为的思想。又如,唐中宗曾遣内侍薛简召他入京供养,惠能以“身体有疾,不能远行,也不适于住繁杂之地”为由,辞却不去。从这件事足可以窥见惠能清静无为和淡泊名利的思想取向。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旗帜,对佛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惠能惠能的最伟大的贡献是把为来的佛教本土化,开创了南禅学说,它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甚为深远。惠能站在当时中国文化的制高点,宛如高屋建瓴,把古代两大学派—儒学和道学巧妙地揉合起来,为他领导的宗教改革服务。佛教原是贵族的宗教,在天竺如此,传入中国也如此。惠能把它变为平民化的宗教,这一贡献曾深受毛泽东的称赞。平民化与平等思想是分不开的,在禅学的体系中,“人人皆有佛性”是平民化与平等思想的理论基础。惠能反对对繁琐名相的研究和各种徒于形式的清规戒律,注重对人生现实社会的关怀,从教义上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的初衷。惠能利用“不立文字”这思想,从修行方式、受戒仪规和教义上实现了佛教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回归。

南派禅学主张自度而不是他度,从而破除了对那些泥塑木雕佛像的迷信,提倡解放思想,从自由精神解脱中去寻求觉悟的人生。他认为,佛教教义是慈悲平等,教人向善,注重对人生的现实关怀,宗教信仰不应使人盲从和迷信,而是启发人们的自悟。惠能的南派禅学一旦洗掉表面的铅华,哲学的睿智便立刻闪烁耀眼的锋芒,他以其精深的思想在中国独领风骚一千多年,并酿成中国独特的文化。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世人多被名缰利绳所束缚,人情冷暖无常,处世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人对事进入人我两空境界,以这种人生态度处世,对于浮躁的人心,犹如在干漠中播撒甘露,润人心扉,对世态的变迁便会泰然处之。

逃离凡俗世界而深居深山幽谷之中虽可享有宁静的心情,但能以静若深渊的心安居于喧嚣的现实社会中更能体现静的意义,才算是合乎人类灵性的真正宁静。人虽活在精食锦衣,出舆入辇的糜烂富贵中很快乐,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心之所悦。在艰苦的磨练中仍保持乐观的心境,才算是合乎人类灵性的真正心境。

人物略传:惠能(公元638年—713年),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中国禅宗创始人,在世界思想界享有崇高地位,与孔子、老子并称“东方三大圣人”,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惠能青年时拜五祖弘忍为师,获五祖密传衣钵,为避对手加害,隐遁于广东四会、怀集等地达15年。后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剃度受戒,此后在宝林寺(今南华寺)弘法37年。公元713年,六祖在新州故居国恩寺圆寂,六祖真身(肉身)及衣钵被迁回宝林寺供奉至今。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