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7年11月第二十四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7年11月第二十四期文章精选>>正文
当下少数民族文学试析
2009-01-06 00:00  

当下少数民族文学试析


——以《狼图腾》为例

林鸿钦

当我如绵羊反刍着汉族文学的时候,遭遇了《狼图腾》,所谓的当今少数民族文学代表,一部被社会放大到符号性质大于文学形象,熙熙攘攘的叫嚣盖过文学底蕴的氤氲的作品。

《狼图腾》的风行以及跟风(或者称之为商业文学衍生物)的《藏獒》的畅销,引起沉淀于社会深处铁血心态与刚健期许的共振,导致“文学野生动物园”的野性喧嚣。这恰似当今娱乐圈“超女”,“快男”,文化圈“红了”易中天,“绿了”于丹的你追我赶又唇亡齿寒的辩证现象。其中,《狼图腾》现象或可作为当今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个符号进行试析。

《狼图腾》是姜戎结合自身在蒙古科尔沁草原与蒙古狼共舞,与蒙古人共处的经历,历时三十一年而成的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社会的褒扬者称之为“旷世奇书”,赞其故事紧凑,凝重传神又纤毫毕现,气势磅礴,是一部以狼为主体的史诗,是一道享用不尽的“精神盛宴”;而批评者则认为该书味同嚼蜡,笔韵粗糙。意见大抵是是非扬弃地膜拜或非理性的谩骂,其实质是社会借一部并不成熟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进行的当下社会心态和文化立场的讨论与辩解。

作者企图通过一部对蒙古文化片面解读的单薄作品来开启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密码锁。其“真知灼见”即“狼羊说”,曰“狼性”浓烈则中华盛,“羊性”过剩则民族衰,字里行间透射出对中华农耕文明的鄙夷与对扩张文明的膜拜。关于治疗中华“软脚病”,作者提出处方:“使千年来被农耕羊血稍稍冲淡了的狼性血液,恢复到原有的浓度比例”。透析历史后,作者将“五胡乱华”称之为对中华民族的造血,将其失败归结为农耕文明的羊性对其五胡狼性的荼毒与浸染。这样透彻的妙论自然只能归于谬论一类了。

在书的精神主体《理性探掘——关于狼图腾的讲座与对话》中,作者以一个少数民族立场的捍卫者和对中华文明痛心疾首的姿态进行了其精神火山的爆发,企图以“狼羊说”浪漫地,情绪化地,激昂地解读和改写整个人类史、文明史、中国史。

作者从汉族文化的极端经过一段一厢情愿的精神跋涉,进入了伪少数民族文化的死胡同,演绎了一个当今少数民族文学“狭隘民族主义”的精神悖论。《狼图腾》该书极力反对汉族以“狭隘民族主义”的视角去评析少数民族的游牧文明与所谓的“大游牧精神”,而自身的解读却是以“大汉族主义”的思维传播了伪少数民族文化。

在当今少数民族文学中,这种形似少数民族文化而神是汉族文化理念的作品并不少见。作品对少数民族画面景色的勾勒远大于其精神意境的挥毫。这也是当今偶然出现的所谓“少数民族代表作”稚气未脱的气质郁结。

作为一种尚未成熟的文学形式,少数民族文学却又承担了超越文学本身的哲学希冀与价值寄托。社会关于《狼图腾》衍生出来的社会如狼嗥般的“狼性”探讨即是一例。中华民族正在复兴,少数民族文学的原生态或者说野性恰恰契合了当今部分激进份子的“铁血情结”与“倾轧价值”信仰。这时,《狼图腾》式的少数民族文学就和帝王戏一样,成为信奉“强者法则”的信徒的信仰砝码。

然而,作为一种对汉族文化的面壁与反思,少数民族文学毕竟将文化视角推至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沃土。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有着汉族文化所缺失的澄澈与纯朴,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对于彼此都是利大于弊。历史上,汉族的文化血液一直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在不断地融和、接洽之中,文化的“茶马古道”从不曾断裂,司马迁等文学家也用笔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之一,必须承担起文化桥梁的角色,而当代作家则应以敏锐的触觉,通过传神的笔韵触摸文化的交流脉动。这种笔韵,既非形而上的临摹,亦非对汉族文化的矫枉过正,而是一种以自身民族文化为内核,借助其他民族文化对自身文明的一种观照与反思。

观照与反思的目的,不在摧毁、不在无目的的叛逆,而在于调整、重建民族自信与精神信仰,传承内心真正服膺的心灵资源,因而少数民族文学的落脚点应该是汉族精神文明、道德内质的重构。少数民族文学所唱响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曲调,其所要谱写的,是一种超脱文学叛逆外的博大文化情怀。这种文化情怀,正是包括《狼图腾》等当下少数民族文学所缺失的,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汉族文化的自怨自艾,加之一种非理性的探讨,敷上情绪的衍生物,大多躁动而缺内敛,勇气有余而底气不足。给躁动以内敛,给喧嚣以深沉正是当下少数民族文学需要沉淀的精神内质。

当今少数民族文学在社会喧嚣里重生,而他将在精神清冽里成长,在文化交融中成熟,对于它,文学工作者还任重而道远!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