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7年11月第二十四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7年11月第二十四期文章精选>>正文
野性的“狼嚎”
2009-01-06 00:00  

野性的“狼嚎”


肖茶梅

看,从回族红土蔓延而来的阴沉葬礼,埋葬的是幸福;嗅,从青藏高原弥漫而至的酥油腥香,隐藏的是倔强;听,从蒙古草原刮来的狼群的仰空嚎叫,张扬的是野性……这是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野性的“狼嚎”,是萦回千年的原始野性的梦呓。

或许是目睹了众多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衷探索的步履,我们才幡然醒悟:自己一直只眷顾漫滚黄河沉淀的厚重的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底蕴,却遗忘了旁边一股涓涓细流——少数民族文化对神州大地的滋润与浸染。

斗转星移,穿过千山万水的阻隔,少数民族文化在习惯了在黑暗中闭目聆听的漫长旅途后,终于感到了黑暗深处的光明。此时他不再是边缘特立独行的孤独者、角落里抱剑伫立的玄衣杀手,而是洞明世事、招式凌厉的侠客。蓦然回首间,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的家族三代沧桑沉浮和姜戎的《狼图腾》的草原人与草原狼的对诀,已率先带着野性十足的“狼嚎”驰骋在中国文学的疆域,狂野张扬。

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民族的民族性秘密不在于那个民族的服装和烹调,而在于它理解事物的方式。”优秀的作家是用自己民族的眼睛去看事物,然后把自己民族的烙印镌刻在这些事物上面。

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回族女作家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里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玉和月的美好象征仍然改变不了第三代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坎坷曲折,让人为爱情的美好而微笑,为爱情的坎坷而难过。他们真心相爱,却遭到母亲以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为缘由的阻挠,最终作者还赋予了这位完美的妙龄少女苦难且短暂的一生,拆散了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阴阳两地的隔阂。

在小说里曾出现过一声示警的“狼嚎”——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但封建宗教迷信的烟弹还是戕害了这个家族几代人,而新月的悲剧恰恰预示着人性的失落。霍达以一种娓娓的笔调在无意当中触动到了最不能碰触的罪与恶,揭开了少数民族文化蛮横野性的天机,发出不平的一声“狼嚎”。

一个民族,一种特色,演延的是独特的文化。正是有一批批孜孜不倦的少数民族作家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魅力,糅合在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中,才丰富了中华文化连绵不息的历史长河。特殊的乡土人情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然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乡土人情以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对于命运的挣扎。所以在他们的血液里奔腾着不息的野性的“狼嚎”,姜戎的《狼图腾》则以独特的 “亮剑”竞争精神,惊醒世人。

俄国作家果戈里曾感慨道:“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衣,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狼是智慧的,它们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狼是团结的,只要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勇不可挡;狼是勇敢的,它们从来都不畏惧死亡,为了冲垮马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撤外围壮马的肚皮,与马同归于尽,与群狗的争斗中狼也是前赴后继,即便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在《狼图腾》这部描写知青年代草原上人类与狼群之间故事的小说里,儒家式温驯的“羊”与从历史沉淀中挖掘出来的狼性刀剑相碰,是生存和死亡的血性厮杀,引发了几乎全民性的狼羊之争,然后与狼共舞。

文化是传承的,一个民族的写作会影响另一个民族的写作,在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的前提下,少数民族文化文学让亘古有之的中华民族文化情感和源远流长的思想得以继续。这里不存在谁在获利的问题,更不存在谁被覆盖的问题,文学中的熏陶就像植物沐浴着阳光一样,植物需要阳光的照耀并不是希望自己成为阳光,而是始终要以植物的姿态去茁壮成长。他们的文学崇尚的是未被污染过的淳朴和诚实,是底层生活的本真、善良和博大。就像成年人与儿童对话中突出的纯真思维方式:你的桥不牢/它是给鸽子走的/鸽子能飞过河去不用桥鸽子也能飞过去/它是给没有翅膀的鸽子走的/所有的鸽子都有翅膀/没有翅膀的鸽子没有翅膀。如果剥落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狼嚎”,那它就像月亮悬浮在冰山上,清凉、空彻,一切无关的东西都远离,只剩下一个逝去灵魂的“空物”而已。

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是一条有生命的河流,而不只是一些纯粹的过去。只有视中华文化为大文化、活文化,并把中间一切腐朽的东西不断剔除,才能更好地容纳少数民族文化的崛起。艺术的价值不是用量而是用质来测量的,虽然我们比他们的人多,汉族文学一直以来占据主流地位,但我们没有漠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权利,更不应其的崛起而感到恐慌。面对澎湃汹涌的少数民族文学冲击,有时我们要扛起保守主义的铁闸门,巍然屹立;有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勇气,能高举激进主义的旗帜,冲锋陷阵,而不是害怕急流中的碰撞。

在广博的文化土壤里,仰望野性的“狼嚎”,希望少数民族文化能在以后的岁月里一直以一种野性的温暖的姿态绽放,沉淀满园的芬芳。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