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5年06月第八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5年06月第八期文章精选>>正文
出走象牙塔
2009-11-16 00:00  

出走象牙塔


宋韵琪

残阳落照在那半耸的象牙宝塔,穿透着朦胧忧郁的伤感。千古文人,历代学子。当围困塔内,他们顽力挣扎,哀戚苦闷,想出走这空谈心性的讲经治学之地;当逃出塔外,却又失望彷徨,迷途惘然,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每每让他们无奈无助。目之所及,茫茫天际,以心为导,路在何方……

——题记

自余秋雨先生在90年代初一声掷地,毅然放落繁重的秩卷浩经,抛下“出走象牙塔”的严正口号,一股“行走文化热”便在文坛悄然兴起。他以渊博的知识和深沉的历史思想,从学术论文和厚重发黄的书籍中逃走出来,行走于灵山秀水之间,在岁月的足迹中寻找人生的哲学禅理,冥思千年文化的脉搏方向。行走着,带上一种从容自若、潇洒放纵的文人气息,也和以一份历史文化的负担和对文学发展的高度责任,更携着一片铺展新路的决心和勇气。岁月证明,余秋雨的眼光和笔触无疑是为中国沉寂多年的文坛敲下了沉沉的一钟,惊醒了无数顾影自怜,孤芳独赏的诗人文客。如今,余式散文成就了中国近代文坛上的一位为人称誉的大家,各地亦群雄并起,欲中流击水,在这股潮流中飞舟遏水,尽淘浪花。

于是,琳琳种种的历史散文,文化随笔,地方记略平地而起,虽纷若雨后春笋,却难成茂竹修林枝繁叶盛之势。随手翻开一本,插图精美,叙事详尽,细如历史传记,世家纪实。但静坐酌量,窥其深处,这样的“历史散文”是否真正能够表达一种独特的灵性和思维呢?这些标榜着要出走学术枷锁,逃离象牙古塔的文人学者,又能否在行走中真切地感悟文化呢?这是跟风炒作还是文者心语呢?愚以为,虽说余秋雨的著作中有不少史例已被历史专家确证有误,其人格亦在众学者的讨论声中争得沸沸扬扬,然而余式散文那种独有的文化魅力确是不可质疑的。其突出之处正在于他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沉淀中发掘出自己观点感想,用一种沉重无声的思想心态去捕捉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的脉络。虽说只是一家之言,但正是这些绝无仅有的声音才更显其思考的深刻凝重。出走象牙塔,并不是游玩山水,品茶吟诗,空余时再攥写片言只语即可。出走,背上文化的包袱去体验真正的文化,是要在出来后走得更好更广,学得更多更阔,以一种更高的姿态,更豁达明亮的目光驻足历史的浪潮,把握其流向。在道出自己的观点感悟中,引发读者对岁月的沉思冥悟,拷问扣索。

一部书籍的兴起,往往会催生出一种文化潮流的诞生。然而,一种潮流的涌现也可以扼杀尽许许多多独到的思想见解,与其人云亦云,还不如退而静思,自成一家?

今天的文坛,出走象牙塔似乎已成为学者们的一种热切追求。但是,要真正逃出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史子集,论文著作,难道只是几句口号那么简单吗?恐怕像孙悟空一翻再翻筋斗云,自以为已逃出佛祖的五指困境,一抬头才猛然发现还在其中迷惘徘徊,高墙仍立,幻境未消,所谓行走于山水人文,只是跟风行径,之后仍端坐古籍书海,埋首学术研究。

象牙塔内面籍发论,怀古咏今似乎已成为一种理想化的习惯,出走以后,能何去,又可何从呢?作为一个熟悉了故书堆的学者,在研究一种学术经年之后要毅然离开,其前途确乎一片灰蒙迷惘,对于他们,象牙塔究竟是樊笼还是暖巢,是销毁理想之地还是安身立命之所?出走后面临的是悬崖绝境,水穷源竭的无路可走之地,还是柳暗花明,白云出岫的开豁希望之处呢?这亦实难一语盖全。

遥想千年古国,文人多难,诗人命舛似乎已成为铭刻历史碑记的一阕锥心定理。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那午夜花儿半睁睡眼,欲眠未眠的幻境,便如与世俗脱离的伊甸园,埋藏着海子彩色的理想梦幻,也深守着川端康成朦胧极致的梦想世界。这些理想的最美,一旦遭遇撒旦的诅咒,覆盖现实世界的黑夜恐慌,象牙宝塔中的诗人便只能选择随梦而去,追逐心灵那一片无尘的净土,幻想用鲜血荡涤人间麻木无情的灵魂,固守自我纯洁无染的执着。现实让他们不忍,他们更让我们不堪。象牙塔外荒漠连天,赤地千里,要走到现实世界,摆脱文学悲哀,究竟路在何方?

现实和理想很近,可能只是一步之遥,伸手可及;现实和理想却又很远,可能已是两个永远也不可触及的世界。出走象牙塔,从理想的完美无憾到现实的千苍百孔,勇气和毅力为这条无形的路踏出道道足迹。铺设它,需要的,不是形式的跟风,而是一份责任,一种执着。

“路,是人走出来的。世界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后记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