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6年10月第十八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6年10月第十八期文章精选>>正文
玩味如梦般缥缈的文学经典
2009-11-06 00:00  

游思壁

我们该如何对待那远逝的经典,倾听那古老的声音?这一直是个大问题。

有些人对古代的文学经典嗤之以鼻,懒得翻阅,却一个劲地嚷嚷,古代的东西都是封建的、迷信的,甚至吃人的。实际上,你不去评诂,怎么能区分精华与糟粕;你不去考证,怎么能辨别真伪与正误呢?我国历代的文学经典,触目皆琳琅珠玉,美不胜收。他们之所以能够传唱千古,必定有他们动人的事实。囫囵吞枣,难道可以体验到其中蕴涵着的“味”吗?难道不会失去他们本身的精髓吗?

还有一些人,以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古典文学,结果就会像苏轼《日喻》中的盲人,分不清太阳的模样一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体验不了古典文学的精辟之处。例如有些研究古典的人就会说:“楚辞无梅,杜诗无海棠。”然后又根据王安石的赋《梅花》中“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就断定《古今诗话》里:“杜甫的母亲乳名海棠。”这句话的正确性,就说杜甫的母亲乳名叫海棠,他为了避讳就不写海棠了。实际上细心的人就会发现,杜甫的母亲,一个北方老太太,她的故乡河南巩县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繁茂的海棠,她不可能以海棠为乳名。其实,历史上不只杜甫不写海棠,还有很多文人不写。

当然,古典文学也有其不足,就是有一部分宣扬了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但其总体上还属于优秀的文学。中国就有一句老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也就是说,文学,无论其形式是什么,无论其内容是共同性的还是个体性的,其中都对应着人类集体的情感,对应着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建构。比如文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所出现的共同主题:伤春、悲秋、思乡、怀古等。钟荣在《诗品·序》中阐明了这一点:“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说明了不同物候对诗歌创作的具体影响。这就表明,古与今,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借古而喻今”便会是最佳的选择了。

但是为什么还有一些人惧怕、排斥古代的文学经典呢?事实上,朱自清在这一点上看得最透彻,他在《经典常谈·序》中谈到:“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陡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他还说到,“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其实,真正学习经典,“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历史证明,文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具有永久的魅力。像我国最古老的艺术作品——“国风”和“楚辞”中,自由欢乐的背影和瑰丽奇特的幻想不是至今还在诱惑、抚慰和融化着我们的灵魂吗?在后来的漫长而浓重的悲愤、哀怨、愁思、呻吟的文学梦魇中,不是更可以显出这些经典的珍贵价值和无可抵挡的艺术魅力吗?

先人对这点早就有了见解。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是谓文章创作之重要性。可见,文学经典中的的确确储存着人生的经验,体现着对丑的扬弃和对美的追求,具体而生动地反映着人类的无穷智慧。

 下一页 [1 2 3]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