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6年10月第十八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6年10月第十八期文章精选>>正文
从《手机》到手机
2009-11-09 00:00  

从《手机》到手机


梁丽仪

文学有反映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的功能。刘震云的《手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全书以通俗易懂、简洁流畅的语言讲述了与手机电话有关的生活故事。当这本书出版以后,曾给电信公司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人们纷纷地向电信公司查话费。

《手机》讲述的故事分三大版块,分别讲述少年严守一,谈话节目主持人严守一,严守一的爷爷自己的故事。时间点是1968年,今天和1927年。人们在电话稀缺、电话泛滥和根本没有电话的三种状态下沟通并交流着,从异常艰难到不把话当话。

从飞鸽传书、没有电话到笨重的移动电话“大哥大”,从大哥大到轻巧灵活的西门子、诺基亚,科技的日新月异给手机带来了与时俱进的变化,这似乎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为人们不再为传递信息而犯愁了。试想一下,假如没有电话或手机,一切的语言通讯都会变了样。正如严守一的爷爷年轻时在远方,家里要给他传个口信,得辗转好多人,经过若干年,结果口信传到,一切都改变了。但是有了手机,人们想要说的话就立刻变成文字通过短信发送出去。只要用拇指“哒哒哒”地在数字键上来回移动按捺,所说的话就以文本的方式顷刻在对方手机的屏幕出现。即使是“咫尺天涯”也会变成“天涯咫尺”。然而,拇指的移动速度越快,人们不愿动用脑袋想东西的惰性就越大。每逢节假日,向亲戚朋友问候一番是应该的,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或“谢谢”就已经足够了,但是人们为了取巧,偏偏从电脑里下载许多花俏的祝福语,一传十,十传百,一条特别的短信传到一个人的手里,拇指动了动,又原封不动地传到另一个人的手里,拇指动了动,又传到其他人的手里,如此的循环不已,结果两条一模一样的短信出现在自己手机荧屏里。看起来人们是在传递着美好温馨的祝福语,实际上人们是在复制文字,做着拇指复制运动,大脑出现的真心祝福的话语早已烟消云散了。这样下去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会有吗?

严守一说:“为什么我们生活得越来越复杂,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会说话。人类在学会说话之前用的是肢体语言,把一个事情说清楚很难,得跳半天舞。骗人就难了,蹦达了半天也不见得把人骗了。会说话以后,骗人旧容易多了,动动嘴皮就行了……”。有了手机骗人就更加方便快捷了,还可以掩盖因别人的察言观色而露出狐狸尾巴。手机在腰间等于往自己身上安了一个天线,随时接收,随时发送。但是因为手机这玩意儿,使得说谎越来越多,同时揭穿的机会也就更多了。谈话节目主持严守一一次忘记带手机婚外恋的事没瞒住就离了婚,还不得不用谎言在三个女人中继续纠缠。谎言一旦被揭穿,新的谎言要是弥补不上,整个谎言大厦顷刻间就会轰然倒塌,这时的手机就变成了爆破的工具:要命的手雷。

话语这东西有点怪,人们创它出来是为了表达想法。可是它一旦产生又给人们带来了困扰,因为人是不可能对谁都实话实说,是毫不掩饰赤裸裸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危险得很,但是如果对任何人都在否定、矫饰,歪曲自己的想法,那就更危险了。所以我们有了手机,经常处于矛盾的困惑中,面对面的谈话,如果害怕讲出实话,我们有保持沉默的权利;有了手机就得随时接受传讯:在哪儿?干什么?和谁呢?……手机宛如一个追踪器。要是不回信息手机就会响得快爆炸,迫于无奈,我们只好关机,但是如果有急事怎么办?迫于无奈,我们又只好再次开机。然而,当角色调换时,我们有急事需要找人的时候,拨电话常常听到:对不起,您所拨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或者是,对不起,您拨的打的用户已关机,请稍后再拨。我们真恨不得把手机甩出去,事到紧急关头手机竟毫无用处。其实是人在利用手机逃避责任,逃避他人。

《手机》反映的是心和口的关系,塑造了严守一这一人物形象。从《手机》到手机,我们想到了人类语言的尴尬,人类沟通交流的困扰。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