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7年09月第二十三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7年09月第二十三期文章精选>>正文
有感于大学生“不读书”
2008-12-04 00:00  

有感于大学生“不读书”


——致07级新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田杨群 博士

我曾在《西江读书》第8期的同一个版面写过一篇题为《有感于大学生读书》的小短文。当时只是凭自己的感觉,简单地认为,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酷爱读书的,出于教师的职业习惯,我认为最需要对同学们说的是读书多么多么重要,应该如何如何读书等等。接下来的整整两年时间内,我在和各类同学的各种接触中,有意无意地作过各种观察和了解,感到震颤的是,社会舆论极力谴责的大学生厌读现象,在我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两年后的今天,我想再借《西江读书》这块园地,对我校07级新同学说几句话。

人们平常习惯于把上学叫作“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不读书,可能会引起歧义。因此,这里所说的“读书”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即与功课、考试等没有直接关系的阅读,也就是课外阅读,是出于内心需要和精神渴求的那种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的读书,也就是为非实用目的而读书,或者说读“无用之书”。显然,这样的读书已渐渐远离大学校园,远离多数学子的大学生活。调查显示,90%以上老师认为当代大学生读书不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知识及文科学生的科技知识阅读量少之又少。

绝大多数同学经常读的书,是考研、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各类执业资格证书考试之类的书,而文史类、哲学类、社会学类、美学心理学类以及科技类的书籍却很少有人问津,有些大学生四年读的哲学、美学、科技等领域的书竟不到阅读量的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大学生读书过于追求实用价值,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功利色彩。

就我校情况而言,总体上说,我校大学生读书率比较低,同学们的读书质量也比较差,这体现在书籍的选择上,以及阅读的效果上。多数同学课余时间以休闲娱乐类的书为主要阅读对象,包括名人传记类、时尚类、纯文学作品类以及杂志类的书成了最受欢迎的读品。读书的视野面相对较窄,习惯作读书摘录的不多,写读后感的更是少得可怜。

大学校园读书氛围不浓,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甚至是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同学认为,英语和计算机都是将来找工作的“敲门砖”,“多考一个证将来就多一份保障,用人单位也会高看你一眼。”有同学反应,其实自己也想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但不得不正视现实,“哲学、文学书籍跟找工作的关系不大,找到工作以后再读也不迟”。一些从事学生工作的专家也认为,“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影响太大,就业是压在大学生头上的一座山,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绝大部分学生进大学后变得很功利,一入大学就必须关注就业,为了找工作时有更多资本和筹码,不得不考很多证书,没有几个学生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特别是专业书。很多学生到毕业时对于自己的专业也只知皮毛”。

第二,读书习惯离人们越来越远。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大多无暇抽出时间去读书,或者是不愿意在读书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宁愿去追求一些感官的刺激。中国出版研究所披露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只占全体人口的5%。一些大学生直言不讳,由于对中外名著的写作背景不甚了解,觉得这些书的内容离现实生活太远,往往读不下去。不少学生还认为,读学术专著、世界名著与成绩好坏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身边很多优秀学生并不阅读学术专著、世界名著。

第三,休闲形式的多样化,读书日渐受到排挤。随着旅游、健身、影视、网络游戏、舞台演出等异军突起,休闲形式的多样化,确实排挤了读书时间,甚至一些名著类的书籍也无人问津。据一些大学生反映,他们平时学习紧张,课外读书大多是为了放松、消遣,而中外名著一般篇幅较长,经典著作内容深奥,晦涩难懂,往往一边阅读,一边还要冥思苦想才能“读懂”,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放松的效果,反而更觉辛苦疲劳,“没有心情和时间静下心来读书”。

第四,网络传媒技术的兴起,使传统的阅读形式被在线阅读所取代。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网络传播媒介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图书相比,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电子传媒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渴望用最少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通过影像、网络等传媒来了解信息、获取知识。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社会不应一味地指责今天的大学生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正视目前大学生的读书环境,给予大学生读书以积极的、正面的甚至是耐心的引导。作为大学生自己,尤其是大一新生,应该明确并坚信这样几点理念:

首先,“开卷有益”。阅读优秀图书,可以鼓励人们热爱真善美的生活,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我们开创未来的美好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曾在不同场合表示,人类创造力的激发不光是单一的专业追求造成的,更需要灵感,需要精神滋养和开阔的视野,而读书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历史有着强烈的兴趣,气象学家竺可桢手不释卷,即使在当大学校长时,无论行政事务多么繁忙,一有空闲,他就会安下心来读书,从他的日记可以知道,他读的书有很多与专业并无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关怀、他的视野、他的修养。如果说,文明的进步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之上,我想不会引起什么异议,古今中外无数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大学生流行“不读书”未免让人感到困惑,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看不到希望的,文明社会的每一进步离开读书都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想一想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孩子没有书读,我们这些有书不读的大学生更多的应该感到汗颜。读书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当然有很多,比如陶冶情操,增进涵养,开阔视野等等。这里只想强调两点:第一,读书是一种难得的对话。海德格尔曾忧心忡忡地指出现代人已经原子化了,其意思是说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难得有心灵上的沟通和对话,人在精神上是彼此孤立的。阅读过程可以理解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深入的对话,这无疑可以抚慰现代人的心灵。第二,读书可以领略智慧之美。世界上有很多种美,如自然风光之美,品德高洁之士的心灵之美,除此之外,智慧也是一种美。当你阅读一本智慧的好书时,你真的会有一种沉醉的美的体验。大学毕竟是知识的殿堂,一个人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过这种体验,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憾。

再次,多读名著和经典。读名著和经典确实费时费力,从短视的观点看,读一本名著或经典著作似乎得不偿失。然而,绝大多数同学都肯定地表示,世界名著、学术经典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它们能够流传至今或被推崇为经典,证明它们必定能给人们带来不少帮助。在这个大众弃读甚至厌读的岁月,名篇巨著逐渐淡出大学生的视野,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不和谐音符。对大一新生而言,低调一点说,从你们步入大学校园起,如果你们哪怕是每学期抽出一定时间通读、读懂一本名著或经典,或者四年大学期间,哪怕是真正读懂并深入领会4-5本经典名著,那么,四年后的你,必定会切身感受到读书与不读书的本质区别,这种质的区别又必然会在成材、就业,做事、做人等各方面愈益得到彰显。

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站。大学,不是一个因为大家在高中辛苦了三年,来大学校园休息的休息室,更不是婚介所,让大家来享受爱情甜蜜的地方。大学,与其说是一个让大家接受更高深知识的地方,不如说是一个“授人以渔”的地方,你们来到大学校园,不仅仅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渔者”。大学生除了要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掌握英语和计算机这两张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外,还要努力培养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同情心、爱国心和意志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博览群书,特别是阅读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书籍,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人生道路铸造更宽阔坚实的平台。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