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8年03月第二十五期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西江读书报》>>2008年03月第二十五期文章精选>>正文
向东走还是向西走
2009-01-06 00:00  

向东走还是向西走


陈晓光

如今国人过节,除了要过好自家的,还得过上老外的那套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过节的现象正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发展趋势:由于国人过分迷恋于西方的节日,国内传统的节日逐渐地丧失了青春活力,西方的节日似乎将要取而代之。

针对传统节日面临的危机,国家新出台了一套法规,企图通过以法定的形式来扭转这种形势,这是否真的行之有效呢?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人们争论最多的就是该不该过西方的节日。然而,问题的根源所在难道就仅仅是由于受西方节日的影响?这一点是很值得商榷的。据笔者看来,事实上这只是很小一方面,而更大的问题应该出自于我们本身。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众多的传统特色节日,如“闹元宵,猜灯谜”的元宵节,“赛龙舟,吃粽子”的端午节,“花好月圆”的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其起源,再到其广泛受到人们的接受,集中反映了先人对于生活的审美情趣及其价值取向。比如,人们一说起端午节,必然就会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这体现了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向往;谈到了中秋节,或想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或嫦娥奔月的神话,这表现的是人们对感情归宿的渴望。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审美情趣或价值取向,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消费的审美情趣或价值取向。马克思曾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的文学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往往是与文人、文学作品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是由文人及以文学创作出来的。

在清代以前,国人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依附在具有审美性的娱乐情趣上。然而,在遭受到外敌的侵略,直至建立新中国后,随着我国步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了燃眉之急。从国人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审美情趣来看,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此,再来看节日文化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略知其一二了。

自近代社会以来,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文化消费的方式。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活中的消遣娱乐方式不断地丰富起来,从而引起了人们审美情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当前在中国市场经济运作下消费社会大众性“通俗文化”的盛行,如影视,广告,流行歌曲,网络图文,电子游戏,动画或动漫等,这就预示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代的来临。这一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活动都在文化流通市场进行的。对于传统的节日文化,也难免受到影响。在文化流通市场的作用下,节日文化的商业化,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成了一种招商引资的手段。这与其说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或姿态,一种把生活当成艺术审美体验,或在生活中寻找审美境界的精神追求,还不如说它是一种经济生产方式,把文化消费纳入每天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在知识理性与工具理性占据了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里,随着信仰不断地被消解甚至被废弃后,传统的节日对人们的吸引力逐渐弱化。很多时候传统节日只不过是作为一种文化标签,是被玩弄于商业之中的玩物罢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种兴衰彼此交替的过程。传统的节日文化久经历史潮流的冲洗,其魅力褪色了。这是文化发展一个必经阶段,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而对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过西方节日的现象,我们不能一昧抱怨,也要理智地看到:西方的节日较之我们传统的节日,具有浓厚的新鲜感,较有活力。但是若干年以后,又命运如何?也许其遭遇情境将更为严峻。

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出路何在:是重新找回活力,抵制西方的节日,还是对西方节日加以借鉴与吸收?无论是走回我们东方的阳关大道,还是敞开胸襟去迎接西方罗马大道,我们的终极目的都只有一个:让我们传统节日文化走出困境。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