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3-2004学年“主题读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主题读书活动>>2003-2004学年“主题读书活动”>>正文
当今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转变
2008-11-24 00:00  

2003思政(2)班 俞理欢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蒙昧时代的人被一根无形的脐带与动物拴在一起,构成人的主体性的诸特征没有出现。在蒙昧时代向野蛮时代过渡的时期,人的主体性才像燥动于母腹中的婴儿初露模样,进而随着人类劳动的出现而产生。主体性的生成使野蛮时代的人具备了以创造性的劳动来变革自然的能力,使自己得以开始挣脱自然界之网而确立起人对世界的主体地位。从此,人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断地建设,不断地创生。道德正是这个过程的产物。

道德的产生之初,是适应着人的需要,满足着人最深刻的需要,对认识、肯定、确证和以展人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虽然早期道德尚不成熟,而且适用范围极其狭隘,但是,道德由人创造并服务于人的性质是确定无疑;虽然人的主体性尚处幼稚阶段,但它正通过人的各种活动向前伸展着。

在中国这个素有“礼义之邦”之称的古老国度,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教诲和“以德治天下”的统治国策,把道德抬到了一个特殊位置。然而,究竟什么是道德?这个问题,对于讲求实际而不喜欢追究事物底蕴的中国人来说,似乎过于深奥了,因为这个问题很带了点寻根究底的形而上学味道。因此不仅一般人并不去理会它,就是历代学者、文人也不去深究它。但是,对于一出生就受着道德教化的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又似乎太简单了,因为个人的生活、社会的风习天天都在昭示这个问题的经验性答案,以至于一提起道德,人们立即想到的是一套“你应该怎样”、“你不应该怎样”的规则、戒条;谈及道德的功能,人们率先想到秩序,由此认为道德是整体,是国家驯制人的欲望、炽情和个性,使之标件化、统一化,并借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工具和手段,从而对个人来说,道德是对不安份的人性的规范与约束,是自我的消灭;说到有德性的人,人们眼前则马上会浮现出规矩、本份、克制、无我、中和、驯良的形象。两千年来,这种认识对于我国许多人来说,已经成了由“道

 下一页 [1 2 3 4]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