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3-2004学年“主题读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主题读书活动>>2003-2004学年“主题读书活动”>>正文
苦涩的童年记忆
2008-11-24 00:00  

《社戏》所表达的乌托邦的色彩使我想起了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朦朦胧胧的月夜,河底水草的清香,飞驰的小船,以及月下远远望见的戏台的灯光,完全给人一种童话般的感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孩子天真心灵对文化传统本能的反抗心理,作者在对比的色调里,揭示出旧的教育规范扼杀幼小生命的严酷性。那个充满着神异境地的百草园曾唤起我无数奇特的幻想。在斑斓多姿的童话般的世界里,在洋溢着笑声和魅力的嬉戏中,少年的心升华了。而当“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私塾里去”的时候,那种沉闷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鲁迅在这种怅惘的叹息中,似乎在向人们暗示:封建的文化教育走向终极是无法扭转的历史车轮。

《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体现的独特意境,使人感到了传神的,超尘脱俗的境界,这其中蕴涵着一种闪光的审美理想。周作人在谈到鲁迅笔下的少年世界时认为,鲁迅对故乡一向没有表示过太深的怀念,但对于地方气候和风物却向来留意。这种对故乡风物的缅怀除了审美意识使然外,大概更多的还是来自少年直觉中的价值选择吧。水乡静谧的夜色与百草园多姿的色彩,隐隐地存在人的尺度。作品中的一切自然景物都来自人的心灵境界,来自人的主观生命意识与自然景观的互渗。可以说,在少年世界里,鲁迅找到了人的自由的情感和价值。

读鲁迅的作品还可以发现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目光凝聚在普通劳动者身上。他的回忆文章《阿长和山海经》中,保姆阿长就是一个很具个性的代表。在作者看来,阿长是可爱的,虽说她的心理在礼教的熏陶下近乎愚弱,但她那种粗俗的,异于礼教的原生态精神个性让作者觉得她很可爱。“我一向只认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么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些誉词饱蘸着作者无尽的深情。阿长的魅力就在于她身上蕴涵着中国劳动者最可贵的淳朴品质。

如果说鲁迅在长妈妈身上发现了中国女性的一种美质,那么在少年闰土身上,则看出中国劳动者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小说《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形象带有一种清香的泥土气息。在少年的“我”的眼里,闰土父子是乡土世界中的英雄的象征,他们使我走进了自然,走进了创造生命快乐的田野里。鲁迅在非礼教的异样天地间,在普通的劳动者身上,发现了一个儒家文化无法比拟的世界。

鲁迅在对少年世界的描写中,一方面热情地动人地创造一幅幅充满生命气息的生活画面,另一方面又不断暗示了这种美的意境的虚幻性。所以说鲁迅的少年世界中有一种批判的精神,且这种批判是深沉的。尽管他用浪漫的笔触描绘着美的世界,但始终无法掩饰对少年时代“情感饥饿”的悲哀。而更多的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深恶痛绝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他尖锐地指出传统教育方式是摧残少年身心的腐蚀剂,他无疑使人沦为无爱的境地。宋代的朱颐在《教子语》中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而教育的目的无非就是《神童诗》里所表白的“少小须勤学,文章早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鲁迅的先辈对他的要求又何尝不是如此?少年时代的四书五经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快乐。在他的回忆文章里鲁迅多次描写了“情感饥饿”所带给他的迷惑。因此长妈妈拿给他四本小小的《山海经》时,他叹道:“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是啊,对情感东西的热衷是少年的天性,儿童教育是民族素质问题,而那种长者本位的传统扼杀了多少幼者,这难道不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罪过吗?

理解鲁迅是困难的,也是愉快的。他那特有的东方敏锐,以及深邃意象化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一个深刻的命题:在平凡中看不平凡,在真理中感悟谬误,在欢乐中领略痛苦……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