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5-2006学年“主题读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主题读书活动>>2005-2006学年“主题读书活动”>>正文
中国现代化中的人格转型
2008-11-24 00:00  

——读《哲学人格》有感

2003法学张汉文 指导老师龙谊

“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原意是指“面具”(mask),是指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的素质要求和行为规范,它体现为人的尊严和自立意识。同时人格也是人在人的世界中存的最根本的标志所在,是人在自然宇宙中生存的本质表现,不仅具有道德的含义,而且更代表着人的生存价值。它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内容:(1)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2)人的社会身份或角色,(3)特指有优异品质的人,(4)人的尊严和声望。

在中国,现代化这个词可谓人人耳熟能详:从政府高官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民众,现代化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但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大多是物质层面的。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竹兰在“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上称,中国现代化之根本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人格现代化。她认为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解不能只从技术器物或物质生活的角度理解,从本质上看,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人人格的现代化,人格现代化是贯穿各个具体现代化的主线。所谓中国人的人格现代化,是指中国人在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的转轨过程中,逐步将传统人格转变为现代人格,逐步达到现代化所需要的人的素质水平。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人格要从自卑依附型向自主独立型转变、从消极服从型向积极创造型转变、从私情人治型向契约法治型转变、从内耗避责型向诚信守责型转变、从保守封闭型向开拓创新型转变、从盲从冲动型向科学理性型转变。这六大转变,将真正构建具有时代先进性的中国人的精神结构。

现代是一个与传统相对的概念,“现代化”则表示人不断地摆脱传统,适应新环境,建立“新传统”,再扬弃“新传统”,奔向未来的生生不息的动态发展过程。与此相应,人的现代化即表明:人的现时生存方式将与过去不一样,人的心理、观念、行为、态度等等将注入种种“现代化”而与昨天不一样,这种变化说到底就是人的历史形态的变迁,是人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状态的历史转型,可是人们往往从朴素的直观角度去理解了现代化,把现代化理解为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消费时尚的流行,理解为经济状况从贫穷走向小康,在从小康奔向普遍富裕,也就是把现代化直接等同于“物质化”或“西方化”了,以为越“西化”就越“现代化”,不仅个人对西方的生活时尚和高消费追求亦步亦趋,而且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被看了是从各方面力求追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的社会指标才算现代化。当然不能否认,近两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已使人类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变化,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甘愿身处现代化大潮之外,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指经济的现代化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人的现代化,而且以人的现代化为其自身的前提和归宿,换言之,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国民人格的现代化。

 下一页 [1 2 3 4 5]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