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6-2007学年“主题读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主题读书活动>>2006-2007学年“主题读书活动”>>正文
《论语》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
2008-11-24 00:00  

05数学1班 黄春宇

一个新型的社会,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不可否认,《论语》它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是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对此,我想就《论语》中有关的思想价值谈谈个人的看法。

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围绕着“仁”而展开的,“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这五个字很好地反映了《论语》的内在精华及其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

——恭

“恭”是“敬”的外在表现,是人处于内在的“敬”而引发的外在行为。“仁以为己任”的儒士的自我修养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完成的,自我通过反省与观人,时常体验到他人在某些方面有优于自己的长处,从肯定和否定方面来充实自己。因此,应该对与自己交往的人在内心里谦敬,在行为上表示谦恭。即使他人未达到自我期望的标准,但对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自我道德修养的必要条件。人应该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来要求自己,而不必像子贡那样讥讽别人。因此,“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人需不断进取,以“仁为己任”,为此必须不断反省自己,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即所谓“有若无,实若虚”。只有这样,表现在为学上,才会“不耻下问”,才能深刻体会到孔子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在人际关系上,恭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即“自卑而尊人”。只有对他人尊重,才能保持自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恭”可以说是保持君子人格的前提。因此,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然而,从国家的管理者来看,在行使手中的权力的时候,心里必须怀有一种谦敬——对人民的“恭”。唯有如此,他们在履行职责的时候才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们才能真正做到“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应该把对人民的“恭”作为至高无上的“仁德”去不懈追求之;作为对人民的“恭”,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就是对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的恭,倘若如此,应该可以逐渐确立对法律的“信仰”,也就有了今天的“以法治国”。

 下一页 [1 2 3 4 5]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