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3-2004学年“主题读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主题读书活动>>2003-2004学年“主题读书活动”>>正文
道德在人类社会的位置
2008-11-24 00:00  

2003小学教育(2)班 梁宝兰

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现象,作为伦理学的一般研究对象,作为调节人类行为的最基本手段,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它同人类文明进程及人类本身休戚相关、甘苦与共的身份。但是,同为道德,却因时代的迁徙、环境的殊异,而遭至不同的历史命运;同为人类文明的造物,却由于自己对人类文明进程或促进或羁绊的角色差异,而或受世人顶礼膜拜,或遭世人的厌恶唾弃。或许人们不无感慨地说:一部人类文明史有多么复杂曲折;一部人类文明史经历了何等的风风雨雨,一部人类道德史就是经历了何等的风风雨雨。

大体说来,道德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命运之谜,是同道德对人类文明产生的作用之谜紧密联系起来的。正如一位前美国助理国务卿所说的,“道德力量并不能创造奇迹,但它却驱使人们去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行为,才创造了奇迹--建设文明或毁灭文明,建设国家或毁灭国家。”(欧内斯特·A·格罗斯:《联合国:和平组织》、纽约1962年英文版,第125页。)

道德能建设文明或毁灭文明、能够建设国家或毁灭国家,这句话从大洋彼岸那个重实干的国度中的一位知名人物口中说出来,这似乎有点出人意料。但是道德在人类文明史上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也确实由于道德所具有的这种无形而又强大的力量功能,才使道德的命运之谜愈发变得神奇起来。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尽管并不否认法律和政治等在治国安邦方面的作用,但从总出发点和总倾向上来看,儒家更重视“德治”、“礼治”、更强调道德的特殊作用,直至把道德夸大为无所不能的济世之宝。孔夫子提出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文以政,齐文以刑,民免而无耻;道文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的思想,是严正的儒家“德治”,和“礼治”的“道统”。而轻德治而重法治的法家思想,很快演化为秦朝的暴政,并直接导致秦王朝的迅速覆灭。汉高祖刘邦在汉初时,曾命儒生们从理论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于是有陆贾《新语》和贾谊《新书》等“过秦”高论纷陈。其中最深刻的结论,正是说秦朝“仁义不施”,废德治,重严刑峻法,以至于“一夫作难而七朝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从汉初的黄老文学一直演变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发展来看,这正是后人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重新正视道德的作用的一种必然结果。中国思想家对秦朝教训的反省始终不曾间断过,以至到了唐代还有杜牧的《阿房宫赋》,还有“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千古绝唱。

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这一段姻缘,以及中国历史发展与道德的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正确地认识道德的本质,正确地估价道德的地位和作用,都有知鉴自省的功用。

一方面,我们不能对道德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估价过高,不能把道德拾到天上去,不能把改革和现代化的唯一希望寄托在道德的改造,道德的进步之上。道德毕竟就是道德,道德毕竟就是一类用特殊方式辅佐人类文明进程的社会意识形态,诚如鲁迅先生说过的,《论语》感化不了德国兵,《易经》咒翻不了潜水艇。因而,道德在改革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仅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充当的只是、也只能是配角,道德应该甘于当配角,道德也必须甘于当配角。那种以为改造了道德就改造了社会,骂倒了旧道德就骂到了旧世界的观念,其实是一种很稚嫩的观念。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道德万能论,都不过是对道德的本质、对道德的功用,作了极其片面的理解。

 下一页 [1 2 3 4]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