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3-2004学年“主题读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主题读书活动>>2003-2004学年“主题读书活动”>>正文
高校加强消费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2008-11-24 00:00  

确定具体的消费道德内容。

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不提倡吝啬型消费观;强调理性消费,理性行为,反对非理性地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杜绝非道德、反道德或违法犯罪的“灰色”“黑色”和“黄色”消费行为,避免消费心理扭曲,道德沦陷;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遣性消费,从而提高消费结构中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

加强“消费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大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环节。一本好的教材无论对于学生学习,还是对教师教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教材建设,一是组织专家学者研究教材创新。要重视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重视课程体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等消费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方式、消费技巧技能以及常用消费品的选择、评价、奖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提高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二是要重视“消费道德教育”课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素质优秀和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三是为“消费道德教育”课教学配备必备的教学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

营造良好的消费道德教育环境。

消费道德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以其对大学生特有的影响成为构成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形成良好学校消费道德环境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至于落实消费道德教育目标有深远的意义。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陶冶功能,努力塑造校园人文精神,使学生耳濡目染,无形中受到美好的事物的启迪和熏陶,并内化为思想和心灵深处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有效利用校园大众传媒工具,引导高校消费舆论,形成学生的科学消费观,促进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学生的消费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强化消费道德教育。

说到底,消费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树立科学的消费道德观念。这就是所谓对消费道德的“知”,然而,对消费道德的“知”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把它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最终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知行割裂,就失去了消费道德教育的意义。古人云:“行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德何由积?”(《陆九渊集》卷三十四)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巩固消费道德教育的理论,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从而更加严以律己。要学会游泳光靠讲理论不行,必须到水中去实践,不跳下水,永远不会游泳。应当指出的是,目前高校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例,这些学生分享到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丰硕成果,无论是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但中间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滋生了“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惯,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节约的道德风尚。高校的消费道德教育应对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勤俭节约道德风尚给予足够的关注,适当增加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下乡、下厂、下基层、支工、支农、支教。通过这些具体的有时甚至是艰苦的实际锻炼,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勤俭自强的精神。

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

消费道德不会自发产生,要通过一个重要的途径,即教育的手段来实现,包括外部教育和自我教育。一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通过外部教育和个人的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 “消费道德教育可以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现满足、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只有使消费道德教育的自我享受功能得到提升与发挥,才能使受教育者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从他律变为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当作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不是把消费道德、消费道德教育视为异己的力量,而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是一种自我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可见,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不断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机会,并适度地调节,进行启发。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