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6-2007学年“主题读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主题读书活动>>2006-2007学年“主题读书活动”>>正文
“求真、求善、求美”构和谐
2008-11-24 00:00  

04园林1班 梁淑春

“八十岁老翁倒于街头无人上前问津”、“一妇女项链遭‘飞摩’抢夺”、“一句不和杀死亲生兄弟”、“某大学生因受不了社会压力跳楼轻身”、“某地方官员因贪污公款被判处二十年有期徒刑”……中国乃拥有五千年优良文化品德传统的泱泱大国,何以如今这种人寰惨案、不良现象频频上演。古语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难道说,现在的人都“无心”了,人的本性变恶了?“真、善、美已无人追求了?还是说中国五千年的优良品德已无人传承了。我不禁陷入沉思:既为大学生又是现代公民的我,对社会上种种不和谐之音该如何面对,又该对社会承担何种责任。《论语》给了迷惘的我如下启示:

不和谐是相对和谐而言的,有不和谐现象的存在必然就会有人期盼和谐社会的到来。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指出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是全体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诉求,而且还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由此看来,摒弃不和谐之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的义务和责任。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焉。”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更应是责无旁贷,由自身做起,继续坚持“求善、求美、求真”的公民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绵力。“求真、求善、求美”精神既是我国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备的公民精神。

“求善”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公民的首要基础素质。

何谓“善”,乃心,是对心地善良的一种高度概括,还可以延伸为仁爱精神、孝悌精神、忠义精神、奉献精神、宽恕精神等等。《论语》中,儒家文化就特别注重求善精神的追求。

“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吾道一以贯之”,这是孔夫子的博爱精神;

 下一页 [1 2 3 4 5]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