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3-2004学年“主题读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主题读书活动>>2003-2004学年“主题读书活动”>>正文
浅谈传统道德在当代社会的再生
2008-11-24 00:00  

首先看看传统道德再生的政治意义。

旧的体制在改革,新的体制在确立,这一过程,必然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变革、行为方式转型和社会关系改革的过程。这一过程都不能不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牵涉到人的道德世界。所以当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过程,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传统道德在价值应用上有个突出的特点,即重视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融合。传统道德的这种将道德用于治国的特质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建设不无启示。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应该重塑一种被民众广泛认同的道德规范,以其提高人们的个体道德觉悟,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以“德治”作为“法治” 的强力辅助。开创“以德治国” 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良好局面,这正是传统道德在当代再生的政治意义所在。

其次,在价值判断和行为分寸的把握上,传统道德也有其再生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入世对意识形态的冲击,使外来道德文化对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影响日盛。不少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毒害,因对金钱的过度崇拜导致了道德的沦丧。人们的道德观走向了极端。社会治安混乱,犯罪率,离婚率不断飙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进一步凸现。人们在信仰上出现了断裂,在精神上陷入了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不少社会学家、伦理学家更是惊乎: “人的个性在全面堕落”。

传统道德中的“中庸之道”,追求“中立而不倚”的状态,使人的气质、德行保持均衡状态,不偏执于一端。这种带有朴素辩证色彩的“中庸”道德观对人们在物欲横飞的物质时代掌握行为分寸和判断尺度有其积极意义。

再次,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的今天,传统道德对于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意义不凡。

物质空间的不断扩大,人与人交往的空间却越来越缩小。个人主义渐渐泛滥成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甚至恶化,最终导致犯罪和破裂家族的增多。正如弗朗西斯所言“越来越多的父母漠视孩子的成长,邻里互不关照,没有人愿意参加社会公共活动”。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出现大分裂的体现之一。

传统道德中,从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到墨子“爱人若爱其身”的“兼爱”,都宣扬了“爱”对改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而传统道德中蕴涵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取向则强调了社会责任感在安身立命中的重要性。

人情冷漠和温情缺失的今天,重提这种肯定“爱”的道德观和“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的泛滥无疑是有力的遏制。这其中,也许对寻找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有一定的启示。

最后,科学的发展也向当代社会提出了新的道德要求。

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地进步。科学成为了人们最主要的信仰,一切行为活动都染上了浓厚的科学色彩。握着科学这一“利器”,人们一方面不断地利用自然,向自然索求。一方面又十分强调“战胜自然,驾驭自然”。由此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严峻的问题。同时,科学不断向各个领域的最小“原子”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在不断失落,人就沦为冷冰冰的客观存在。人只一团团DNARNA的垒集,何来人生之美?何来人生的意义?

人类的科技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道德水平却未能同步发展。面临价值冲突和道德难题,科学家们不得不作出选择:能够做得是否都应该做?这又需要终结关怀。科学的发展呼唤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科学理性。

我国传统道德观认为自然是一种大化流行,其中心物贯通,融会无隙,水乳交融,圆融无碍。传统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这种道德观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科学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