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顶部条幅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团队  教学科研  党建思政  学工动态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社会服务  师范认证  学术平台  校友院史 
西江读书
 《西江读书报》 
 计划与方案 
 主题读书活动 
 
2003-2004学年“主题读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西江读书>>主题读书活动>>2003-2004学年“主题读书活动”>>正文
浅谈传统道德在当代社会的再生
2008-11-24 00:00  

三、传统道德的再生,不是简单的因袭重建

鲁迅先生提出,中国道德文化的重建,应当“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这“固有的之血脉”即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最精华部分。

中华民族有着根基深厚、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其中传统道德文化更是不乏精华之处,这些精华作为我们民族的历史经验和凝结体和伟大的创造物,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迎接新的时代挑战,走向新的历史进步的历史前提和内在动力。

对于传统道德,我们应该使其在当代社会再生。

这种再生不是不是将老祖宗的东西照搬照抄,不是对传统道德进行简单的因袭重建。对待传统道德,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分析方法,对其中包含着人类合理生存的道德真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而对其固有的历史、阶级局限又应该懂得“去其糟粕”。

例如,对于董仲舒强调“三纲五常”的道德观,我们既要看到其对调节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矛盾的作用,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为阶级统治服务的道德规范对人民思想的麻醉,对人格自由的压制等局限。所以,在这种道德观的再生上,我们要大胆继承传统道德中宣扬“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的合理、有利因素,并对其进行加工,勇于创新,使之具有时代气息,成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型道德。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

我们谈传统道德的再生,同样离不开“创新”二字。“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只有大胆创新,勇于创新才能将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一带代代地薪火相传、代有承续,使传统道德的明灯在当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

我国政府今天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方针,就是在对传统道德分析批判和整合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这正是传统道德在当代社会的再生。这一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将成为我们民族及每个成员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持。

传统道德内容宏富,关于其在当代社会的再生,是一个很值得深思,也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一名初入大学的学子,由于知识积累的微薄,学术水平的浅陋,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免有所错缺,流之片面。甚至对于论文的写作,也只是摸石过河的第一次尝试。之所以虽觉力不从心仍坚持成文,其中目的只有一个,这也正是本次征文活动的主旨所在:“努力读懂一本书,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不足与错误,还望各老师不吝指正。

 

 

参考书目:

1.《善的智慧----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王正平、朱敏彦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个体道德论》,唐凯麟、龙兴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3.《尊道与贵德----中国人的价值观》,柴毅龙著,云南人民出版社。

4.《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弗朗西斯·福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爱弥尔·涂尔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6.《发现灵魂》 吴国林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7.《十九札----一个北大教授给学生的信》,朱青生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关闭窗口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邮编:526061 电话:0758-2752248 0758-2752148 传真:0758-2752248 电子邮箱:szb@zqu.edu.cn